孟子曰:“舜發于畎畝ロ之中,傅說ヮ舉于版筑ワ之間,膠鬲(4)舉 于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于土ヱ,孫叔敖舉于海(6),百里奚舉于市(7)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体膚,空 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(8)益其所不能。人恒過, 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(9)于慮,而后作;征(10)于色,發于聲,而后 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(11)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然后知生于 憂患而死于安樂也。”
【譯文】
孟子說:“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,傅說從筑牆的工作中被 選拔出來,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,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 位置上,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,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。所以,上 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,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 練,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,使他的身体忍飢挨餓,使他備受窮困 之苦,做事總是不能順利。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,堅韌他的性情, 增長他的才能。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,然后才能改正錯誤;。心气 郁結,殫思极慮,然后才能奮發而起;顯露在臉色上,表達在聲 音中,然后才能被人了解。一個國家,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 的賢士,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,往往容易亡國。由此可以知道, 憂患使人生存,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。”
【讀解】
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
孟子所舉的例証是舜帝、傅說、膠鬲、管仲、孫叔敖、百里 奚六人。其實,為人所熟知的,還有姜子牙的故事。 所謂“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……”云云,成 為《孟子》最著名的篇章之一,后人常引以為座右銘,激勵無數 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。其思想基礎是一种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 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,一种崇高的獻身精神。是對生命痛苦的 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揚。
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,是要求我們“去同時面對人 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。”(《快樂的科學》)
因為,痛苦与希望本來就同在。
說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,太史公說得好:
周文王被拘美里而演《周易》,孔子困陳蔡而編《春秋》,屈 原遭流放而賦《离騷》,左丘明失明而寫《國語》,孫胺腳殘而著 《兵法》,呂不韋遷蜀地而出《呂覽》,韓非子被秦國囚有《說難》、 《孤憤》,《詩經》三百篇,大多都是發憤所作。(《史記‧太史公 自序》)
之所以如此,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,心气郁結, 奮發而起,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。
至于死于安樂者,歷代昏庸之君,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,其 例更是不胜枚舉。
所以,對人的一生來說,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坏事。生命說 到底是一种体驗。因此,對逆境和憂患的体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 筆寶貴財富。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,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:“一切 都經歷過了,一切都過來了!”這樣的人生,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 順,沒有經過什么磨難,沒有什么特別体驗的人生要丰富得多,因 而也有价值得多呢?
「玉不琢不成器,金不鍊不值錢。」那個「香」也要把它點燃了才有香氣,人也要受一點磨鍊,所謂「人不學不知義」,當我們接受磨鍊的時候,妳不要覺得很難過,怨天尤人,那是因為上天有意要成全你,要把大責任交給你,但是要看我們有沒有忍人所不能忍的氣,吃人所不能吃的苦,所以上天故意要給你一點磨鍊,比方說,我們的火候不夠,故意叫某一個人連說三句不堪入耳的話,看我們能不能經得起,可以了才「派司」過去,所以有時候是上天給我們的考驗,這就是孟老夫子所說過的那一段話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只因我有很多不能,所以上天才要把這一切加在我身上,這是上天的慈懷,上天的那種悲天憫人的胸懷。我都是用這十幾種方法,讓自己非常快樂,所以我經常在培養一股快樂的主流,主流愈強,任何煩惱就無法進入我這個範圍,一來就被衝走,所以我請各位儘量培養一股快樂的主流,這個方法行不通,就用第二個方法,第二個方法行不通,就用第三個方法,我這十年從來沒有煩惱過,因為我總覺得沒有東西會令我煩惱的,我都可以突破,所以,今天我利用這個機會,把我的經驗提供給各位,請各位多指教。
我們希望怎麼樣過一輩子呢?哭哭啼啼的也是過一輩子,嘻嘻哈哈的也是過一輩于,為什麼不能嘻嘻哈哈的呢!
每次看這種勵志文,就覺得人生一定會經過磨鍊!磨鍊是暫時的沒錯,但過程真的很痛苦~不執著過程但是能吸取經驗。這是最好的。
佛陀也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!!!!從初地菩薩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,真是天文數字。但時間是一直走的,磨鍊也是一直磨~一定可以的。
感情*生病真的讓我感覺生命中的無常。人生中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?
再堅定的感情也會隨著時間空間而變化,當初愛的轟轟烈烈!如今呢?
身體一但死亡!還有誰能救回來!
講這麼多~真希望身體能好起來........
留言列表